不管是2016年移動醫療熱潮的爆發還是2017年人工智能熱潮的興起,新技術、新理念深入產業的應用依舊是醫療領域的玩家們和資本不變的關注方向,新政策對于行業發展的力量也越來越顯現出來。有人奮起有人跌落,不變的是,每一股力量都在促進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億歐醫療梳理了2017年醫療行業十大關鍵詞,以饗讀者和業內人士參考。
一、互聯網醫院
互聯網醫療發展至今,以好大夫在線、微醫為先的遠程問診平臺打下了互聯網醫院的頭陣。早在2016年,微醫就已落地寧夏互聯網醫院,今年3月,國內首個互聯網醫院基地落地銀川,包括丁香園、春雨醫生、七樂康、安心醫生、醫聯在內的15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拿到了籌辦互聯網醫院的資質。
此外,今年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了《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全面推開醫師多點執業,這臨門一腳也助推了互聯網醫院的發展。
一切看似順風順水,然而在今年,互聯網醫院的路走的卻并沒有那么順暢。5月8日,國家衛計委辦公廳相繼發布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和《關于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掇k法》規定,只有“醫療機構間的遠程醫療服務和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的慢性病簽約服務”才能進行互聯網診療活動,其他形式的互聯網診療活動“不得開展”。
不僅如此,11月15日,食藥監總局就網絡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這兩個征求意見稿基本上斷了互聯網醫療公司在線診斷和網售處方藥的“念想”。
由于政策還處于“征求意見”階段,不少人對互聯網醫院仍持樂觀態度。
二、醫藥分開
3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發,其中“取消藥品加成、掛號費、診療費,設立醫事服務費;落實藥品購銷‘兩票制’;規范醫療服務價格、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等字眼備受關注?!锻ㄖ愤€強調,到2017年底,以行政區為單位,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力爭降到30%左右;到2020年上述指標得到進一步優化,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增長穩定在合理水平。
“取消藥品加成”的另一個意思是:藥房將不掙錢了,醫院藥房的數十上百名工作人員相當于就是醫院“養著”。有專家認為,藥房利潤的消失并不是醫院取消藥房的充分條件,“無疑是醫藥分開。但‘醫藥分開’并不是簡單地將醫和藥從物理上進行分開,實際上要解決的是過去醫院不合理的補償模式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建議國家將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后的這部分損失以合理渠道進行補償?!?/span>
這是把“雙刃劍”,藥房“叫苦連天”,但老百姓對此似乎頗為滿意。11月16日,中國青年報發文稱,其對2008名在醫藥分開改革實施以來,自己或家人在北京的醫院有過就醫經歷的北京居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7.8%的受訪者對北京本次醫改帶來的改變滿意,56.8%的受訪者表示取消藥品加成后降低了患者的購藥成本,47.9%的受訪者認為本次改革有利于破除“以藥補醫”機制。
三、精準醫療
精準醫療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15年1月20日,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與個體化醫療相比,精準醫療更重視“病”的深度特征和“藥”的高度精準性;是在對人、病、藥深度認識基礎上,形成的高水平醫療技術。
在近年“消費級基因檢測”和“人工智能”概念愈發火熱的趨勢下,“精準醫療”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較為標志性的事件是2017年7月華大基因的上市、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融資后下調50%價格和人工智能技術在精準醫療行業的應用。
精準醫療是要根據患者的個體遺傳基因特征,量身定制個性化診療方案。在當前醫學數據大規模整合的時代,生物數據的指數級增長導致精準醫療知識體系已經超過醫生個人承載的范圍,知識更新速度也超出了傳統醫學教育系統的處理能力。這時,想要實現更為精準有效的診療,就亟需計算能力超強的人工智能來救場。
可以預見的是,在國內技術人才的不斷涌現、技術不斷升級的大環境下,人工智能在精準醫療領域的作用還會迎來下一次爆發。
四、獨立第三方影像中心
2016年8月,衛計委正式頒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的通知》;2016年10月,國務院又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政策和標準的相繼出臺,確立了第三方診斷機構尤其是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可以作為獨立法人運營,并獨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為國內獨立醫學影像中心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2017年,醫改新政再次為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加了一把火。
除了江西一脈陽光醫學影像中心、平安好醫醫學影像中心等“先行者”,后起之秀偏向于從“第三方檢驗平臺和讀片工具”切入,再落地線下的重資產模式。
例如,在國內的獨立第三方醫學影像服務市場中,線下建立獨立第三方影像中心的玩家有萬里云、杭州德康醫學診斷中心等,除此之外,將AI結合醫療影像的創業公司翼展科技也將醫學影像服務鏈延伸至第三方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涉入診療服務。
據國金證券調查數據,目前我國影像市場規模在2000多億元,省會城市的影像中心規模在250-300億,縣級市影像中心規模在300多億。在我國,面對這個上千億元的大蛋糕,再加上政策形式的加持,很多資本企業已經把第三方影像中心作為了戰略目標之一。
五、民營醫療
民營醫療,包括醫院、診所、衛生中心等,是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醫院大部分是由社會出資以營利性機構為主導所辦立的衛生機構;也有少數為非營利機構,享受政府補助。
2017年,診所成為我國民營醫療的“網紅”。互聯網醫療玩家紛紛轉向線下戰場,打造線上醫院+線下診所的新模式,線下診所遍地開花:丁香診所第三家門店開業,落地福州,同時杭州濱江區的丁香診所宣布接入醫保;平安好醫生在青島建立首家互聯網醫院;春雨醫生首家賦能醫院“燕達醫院互聯網診療中心”落地;悅美、新氧等醫美平臺紛紛布局線下診所;9月,企鵝醫生也宣布在三個城市開設線下診所;于剛、胡大一、于鶯、崔玉濤等原本體制內的“網紅醫生“離開體制開辦診所……
據國家衛計委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共有醫院3.0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566個,民營醫院17153個。與2016年6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392個,民營醫院增加1850個。但實際上從診療人次看,民營醫療機構和公立醫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大約九成的病人選擇到公立醫院而不是民營醫院就醫。
民營醫療要在中國醫療體系中分得蛋糕,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各大互聯網醫療紛紛入局,這個勢頭還挺“猛”的。
六、健康管理
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同時,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轉變服務模式,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在中國,大部分人對于健康管理的認知是“非剛需”,健康管理的服務對象較狹窄,主要集中在經濟收入較高的人群,公眾的認知度還不高,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尚未被公眾所接受。因此,該領域的玩家多從血壓、血糖、體檢、婦幼等領域切入。
2017年,除了原本在血糖、血壓慢病管理領域的玩家,還有不少“跨界選手”。5月10日,基因界“騰訊”華大基因戰略合作2013文化創客園,基于科普延伸到健康管理;9月28日,怡康醫藥宣布其B輪融資時,還將其怡適康健康管理中心落戶怡康醫藥連鎖店,進軍健康管理;10月10日,家用醫療器械上市公司“樂心醫療”宣布與庫珀戰略合作,共同開發全面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七、分級診療
所謂分級診療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這項措施在北京醫改新政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2015年起,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達標率≥9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65%。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2017年是落地分級診療的關鍵節點,而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關鍵。
今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三級公立醫院要全部參與并發揮引領作用,建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增強基層服務能力,方便群眾就近就醫。分級診療試點和家庭簽約服務擴大到85%以上地市。4月13日,國家衛計委、國家發改委等多部委還在上海召開了全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會。
但目前,我國家庭醫生數量不足、水平不高、百姓還未樹立合理就醫理念仍是現階段制約簽約服務工作的瓶頸。
八、基層醫療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指主要面向本機構服務輻射區域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機構。國家衛計委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國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4萬個,鄉鎮衛生院3.7萬個,村衛生室64.2萬個,診所(醫務室)20.2萬個。另一數據顯示,2017年基層醫療的整體市場規模已達3600億,年增速高達13%。
在醫改的強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了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包括明醫眾禾、益體康、博厚醫療、匯創宜、和天醫管等涉及基層醫療的項目都受到了資本市場極高的關注。除此之外,移動醫療老兵“好大夫在線”也宣布其2018戰略中的關鍵詞是“聚焦基層、賦能基層”,把專家碎片時間和業余時間,分出一部分給基層醫生,真正幫助基層提升診療能力,讓患者安心留在基層,為基層實現分級診療目標。
另外,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下,AI+醫療也將成為基層醫療的一個重大突破口。智能診療在基層的推廣和普及,可能是一種攪局式創新,但是這些技術創新有助于推動原來需要專家才能做到的診斷、治療。讓基層醫生在缺乏高端儀器設備的情況下,也能為患者提供初步的診治工作。
九、產業資本
產業資本一般根據投資方向和投資主體來確定,如果投資方向為醫療領域,則可確定為醫療產業基金。如果投資主體是醫藥企業,其為產業上下游進行戰略布局,也可確定為醫療產業基金。設立產業基金的主題可以是醫療上市公司、政府,也可以是券商基金等。
2016年新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提到,“鼓勵依法設立的并購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投資機構參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給上市公司發起設立或參與產業基金提供了一劑“強心劑”。
在今年,較為活躍的醫療上市公司包括魚躍醫療、達安基因、潤達醫療、翰宇藥業、恒康醫療、樂普醫療、長生生物等。截至2017年6月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百余醫療上市公司撬動千億資金。
十、一帶一路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合作、并購遍地開花,醫療行業也不例外。大量外企資金的涌入,在進一步壓縮國內醫藥市場空間的同時,也使得國內醫療企業積極“走出去”以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其中,資本出海已經逐漸成為國內醫療企業出海的主要發力點。
例如,恒康醫療以16.94億元受讓澳大利亞第二大影像診斷企業PRP公司、楚天科技以11億元聯合并購德國藥企Romaco集團75.1%股權、愛爾眼科以1.52億歐元收購價,向持有Clínica Baviera, S.A.100%股份的股東發起自愿收購要約……
在“引進來”方面,2017年,醫療企業偏向于引進海外技術、人才、資本,也有通過并購和和合作等方式拓展國際化布局。統計顯示,從2016年初到2017年3月一年多的時間里,僅中國醫藥行業資本對外收購案例涉及到的總金額就超過400億元。
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中國正快速進入醫療需求的爆發期。中國人口逐漸老齡化,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大病、慢性病的發病率增加。但醫院數量增長率和衛生技術人員增長率卻遠遠趕不上醫院診療人數增長率。因此國內醫療企業海外投資能讓國內企業更快接觸新技術、擴展新市場、獲得新人才等,將是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一大途徑。